個人海外所得自98年起始納入最低稅負制之稅基,
但行政院得視經濟發展情況於必要時延至99年納入。
因此海外所得納入最低稅負制申報範圍後,
各銀行會把客戶與銀行往來的所有海外基金資本利得和配息資料全數送交給稅捐單位。
【2007/05/04 聯合報】海外所得洩漏私房錢
【聯合報/本報記者羅兩莎】
因為「軟體問題」,近日海外基金投資大戶財產交易所得「全都露」,
某大銀行主管說,近日有不少客戶打電話向銀行抱怨,
本來藏好好的私房錢,因而被老婆發現,造成家庭革命。
老公或老婆抱怨說:「你怎麼還有錢去買海外基金?」
不過,銀行理財專員更要提醒基金大戶們:
年所得若超過六百萬元,在不久的將來,投資海外等所得,將納入課稅範圍。
銀行業者說,事實上,各銀行向稅捐單位申報客戶所得資料時,
都會把客戶與銀行往來的所有所得資料(包括投資海外基金的所得等),全數送交給稅捐單位。
只是,往年稅捐單位在提供納稅人所得資料時,都會把「海外所得」等資料「蓋掉」。
換言之,過去,
納稅人若有到稅捐單位查詢年度所得資料,表格上均未列「海外財產交易所得」等。
大部分人以為稅捐單位只掌握「國內所得」,
投資海外基金應該是「被藏的很好」,家人和稅捐單位都不會發現。
但業者強調,只要透過銀行等投資海外基金,
每一筆投資、所得,稅捐單位幾乎「完全掌握」,絕無漏網之魚。
以這次電腦業者和部分銀行內部作業疏失為例,因有廿八家銀行「出錯」,
使大部分海外投資人財產交易所得意外曝光,
也讓海外基金投資大戶們,警覺到海外所得快要「見光死」。
多家銀行業者即透露,隨著最低稅負制上路,
最近不少「高敏感度」的高所得者,已陸續進行租稅規畫,
而各銀行相繼推出相關產品等,供客戶選擇把錢匯到香港等地,
也因而為香港台資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締造佳績。
銀行業者認為,最低稅負制實施不僅將加快資金外流速度,
而且這些外流的資金,大都選在稅負低或是零稅負的香港等地,短期內不會回流台灣。
================================================================
【2007/05/04 聯合報】28銀行凸槌 海外基金課稅
【聯合報/記者林韋任、羅兩莎、孫中英/臺北報導】
報稅系統出現史無前例的大烏龍!
海外基金交易所得目前不必課稅,但今年不少納稅人從網路下載資料時意外發現,
去年所得竟列入海外基金收益,國內廿八家銀行都出現烏龍,
海外基金客戶所得因此意外曝光。
納稅人對於莫名出現的「新稅目」完全不能接受,
不少人到網路上開討論區,或是打到銀行或國稅局詢問,
才發現原來是報稅系統搞錯了,
但銀行說「要一周才能修復」,最後並眾口一致表示是軟體公司搞錯。
銀行表示,會將客戶的海外基金投資收益列出,
是因為委託電腦公司設計軟體,新增了海外基金收益欄位,
造成使用軟體的銀行,把客戶投資海外基金的收益統統上報到國稅局。
國內幾乎各大銀行的海外基金客戶所得因此意外曝光。
對於這場擾民大烏龍,賦稅署昨天說,
只能先請納稅人把這筆所得扣掉,不用申報,
但為避免造成漏報,還是要請納稅人向銀行申請資料更正。
銀行業者說,因為有不少客戶都來反應,
銀行也都告知客戶,到目前為止,海外基金收益仍不用報稅,
若發現自己有這一項海外基金投資收益,可直接略過,不要加計在所得中申報課稅。
銀行業者說,已經著手積極處理,最快今天或下週一、二即可完成資料修正作業。
但是為避免不必要的困擾,銀行建議投資人,
最好是等到各銀行把相關資料刪除後,再重新查詢所得資料再申報所得稅較妥當。
本報接獲讀者黃先生投書,他剛利用自然人憑證下載去年所得資料,
意外發現較往年多了筆「信託財產交易所得」,這是他去年的基金獲利,
但基金收益向來免稅,為什麼今年突然要繳?
黃先生上網查詢,才發現許多網友都有同樣的疑惑,這才發現報稅系統大烏龍。
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的統計,到二月底為止,
國人申購境外基金的規模接近一兆五千億元,烏龍系統影響很廣泛。
境外基金所得還不用課稅,今年卻出現在納稅人去年的所得資料裡,
投信投顧公會秘書長蕭碧燕說「太誇張了」。
2007/6/10
銀行凸槌 海外基金課稅 洩漏客戶私房錢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